分离定律的遗传特例分析1.研究发现,豚鼠毛色由以下等位基因决定:Cb—黑色、Cs—银色、Cc—乳白色、Cx—白化。为确定这组基因间的关系,进行了部分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据此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组别亲代表现型子代表现型黑银乳白白化1黑×黑220072黑×白化109003乳白×乳白0030114银×乳白0231112A.两只白化的豚鼠杂交,后代不会出现银色个体B.该豚鼠群体中与毛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6种C.无法确定这组等位基因间的显性程度D.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4种毛色A[亲代黑×黑→子代出现黑和白化,说明黑(Cb)对白化(Cx)为显性。亲代乳白×乳白→子代出现乳白和白化,说明乳白(Cc)对白化(Cx)为显性。亲代黑×白化→子代出现黑和银,说明银(Cs)对白化(Cx)为显性,故两只白化的豚鼠杂交,后代不会出现银色个体。该豚鼠群体中与毛色有关的基因型有10种。根据四组交配亲子代的表现型关系可以确定显性程度为Cb(黑色)>Cs(银色)>Cc(乳白色)>Cx(白化)。由于四种等位基因间存在显隐性关系,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3种毛色。]2.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和a控制),但雌牛中的杂合子表现为隐性性状,现让多对纯合的有角雄牛和无角雌牛杂交,F1中雄牛全表现为有角,雌牛全表现为无角,再让F1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则下列有关F2的叙述正确的是()A.F2的有角牛中,雄牛∶雌牛=1∶1;F2的雌牛中,有角∶无角=3∶1B.若用F2中的无角雄牛和无角雌牛自由交配,则F3中有角牛的概率为1/3C.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在F2无角雌牛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3D[F1中的雌雄牛自由交配,F2的雄牛中有角∶无角=3∶1,雌牛中有角∶无角=1∶3,故有角牛中,雄牛∶雌牛=3∶1,A项错误;若用F2中的无角雄牛(aa)和无角雌牛(2/3Aa、1/3aa)自由交配,则F3中有角牛的概率为2/3×1/2×1/2=1/6,B项错误;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项错误;F2的雌牛中有角∶无角=1∶3,其中无角雌牛中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2∶1,所以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3,D项正确。]3.某种两性花的植物,可以通过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繁殖后代。在25℃的条件下,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都开红花,基因型为aa的植株开白花,但在30℃的条件下,各种基因型的植株均开白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温度条件下同一植株花色不同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的性状B.若要探究一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最简单可行的方法是在25℃条件下进行杂交实验C.在25℃的条件下生长的白花植株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红花植株D.在30℃的条件下生长的白花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在25℃条件下生长可能会出现红花植株B[在25℃条件下,基因型所决定的表现型能够真实地得到反映,因此,要探究一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需要在25℃条件下进行实验,但杂交实验操作复杂、工作量大,最简单的方法是进行自交。]4.蜜蜂中蜂王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蜜蜂褐色眼对黄绿色眼为显性性状。杂合体的蜂王与正常褐色眼的雄蜂交配,其子代不同性别的眼色表现为()A.雌蜂均为黄绿色眼B.雌蜂中褐色眼∶黄绿色眼=1∶1C.雄蜂均为褐色眼D.雄蜂中褐色眼∶黄绿色眼=1∶1D[已知蜜蜂褐色眼对黄绿色眼为显性性状,假设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则杂合体的蜂王的基因型为Aa,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1∶1,正常褐色眼的雄蜂基因型为A,因此后代雌蜂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1∶1,即后代雌蜂全部为褐色眼;而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雄蜂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褐色眼∶黄绿色眼=1∶1。]5.兔子的毛色有灰色、青色、白色、黑色、褐色等,控制毛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其中,灰色由显性基因(B)控制,青色(b1)、白色(b2)、黑色(b3)、褐色(b4)均为B基因的等位基因。(1)已知b1、b2、b3、b4之间具有不循环而是依次的完全显隐性关系(即如果b1对b2显性、b2对b3显性,则b1对b3也显性).但不知具体情况,有人做了以下杂交试验(子代数量足够多,雌雄都有):甲:纯种青毛兔×纯种白毛兔→F1为青毛兔乙:纯种黑毛兔×纯种褐毛兔→F1为黑毛兔丙:F1青毛兔×F1黑毛兔→请推测杂交组合丙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结合甲、乙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