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8·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反对程臣页、朱熹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认为:“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在为学方面,他主张“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总之,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摘编自钱穆《阳明学述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思想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思想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出解决了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由材料“‘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和“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反对程、朱熹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得出传承和创新了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身、社会、自然的和谐;根据材料“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得出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重要性。答案:(1)提倡“致良知”;“心即理也”“理生万物”;认为圣人治天下之道是“致其良知”;主张“知行合一”;重视教育,强调立志。(2)解决了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传承和创新了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身、社会、自然的和谐;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重要性。2.(2018·太原模拟)材料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十五岁始游学于齐国,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韩非、李斯及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等均为其门下高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荀子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他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重视人为的努力。荀子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摘编自廖名春《对荀子思想的新认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活动的文化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得出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根据材料“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他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得出关注现实;根据材料“主张人性有恶”得出以“性恶论”为基础;根据材料“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得出糅合儒法思想;根据材料“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得出强调后天因素对人的重要性。第(2)问,我们首先要抓住关键词“文化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先秦哲学(丰富了先秦哲学思想)、儒学(有利于儒学的传承)、儒法相融(儒法融合对后世影响深远)、教育(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文学新体裁,培养了大批人才)。答案:(1)具有唯物主义色彩;关注现实;以“性恶论”“为基础;糅合儒法思想;强调后天因素对人的重要性。(2)丰富了先秦哲学思想;有利于儒学的传承;儒法融合对后世影响深远;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文学新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