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西城区期末)把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光照一段时间后,取蚕豆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在清水中观察,然后用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取代清水,继续观察,结果如图所示。对此现象的推断最合理的是()A.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开放B.蔗糖进入保卫细胞后,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关闭C.清水中的保卫细胞很快出现质壁分离并自动复原D.蔗糖溶液中的保卫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关闭解析:选D。由图可以看出,在清水中气孔开放,在蔗糖溶液中气孔关闭,推测可能是蔗糖溶液中的保卫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关闭。2.(2012年北京宣武高三期末质检)将相同的四组马铃薯条分别浸入四种溶液,一小时后测定薯条质量变化的百分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溶液质量变化率Ⅰ+8%Ⅱ+6%Ⅲ-4%Ⅳ0%A.溶液Ⅳ的浓度比溶液Ⅰ的浓度高B.溶液Ⅱ可能为蒸馏水C.溶液Ⅲ的浓度最高D.溶液Ⅱ的浓度比溶液Ⅳ的浓度低解析:选B。这是一道中等难度的考题,考查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当植物细胞内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植物吸水;反之失水。由表中数据可以判断,马铃薯细胞内溶液浓度与溶液Ⅳ相当;其大于溶液Ⅰ和Ⅱ;而在溶液Ⅲ中马铃薯质量减少,说明其失水,因此溶液Ⅲ浓度最大。如果溶液Ⅱ是蒸馏水,则马铃薯应该质量增加最大。3.右图为水稻根细胞对Si的吸收速率和氧分压的关系图,分析此图信息并选出不正确的说法是()A.图中A、C两处用于根代谢活动的酶有很大的不同B.A→B段,O2是限制根细胞对Si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C.在C点以后,通过中耕松土,可进一步促进对Si的吸收而表现为M1的曲线D.氧分压为8时,AC曲线将演变为M2形态解析:选C。本题以水稻吸收矿质元素为核心命题点,考查了矿质代谢及影响因素,综合考查了学生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A点只进行无氧呼吸,C点只进行有氧呼吸,所以酶有很大不同;A→B段,随氧分压增大根细胞对Si吸收速率也增大;由于受载体数量的限制,氧分压增大到8以后,AC曲线只能演变为M2形态,所以中耕松土也无济于事,因此C选项错误。4.设计实验探究元素X是否属于必需矿质元素,某同学的构思大致如下:本实验中采用甲组、乙组之间的空白对照,以及乙组中实验前(无X元素)与实验后(有X元素)之间的自身对照,其中属于对照组的分别是()A.甲组、实验前B.甲组、实验后C.乙组、实验前D.乙组、实验后解析:选A。本题考查不同对照类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定。作为空白对照,通常将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对象组(甲组)称为对照组。自身对照的关键是看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组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组变化为实验组。5.回答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实验问题。(1)下列4项实验中,需保持细胞生理活性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的流动②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DNA的分布③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④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2)按下面步骤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步骤一: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加一滴清水,取一片藓类小叶,盖上盖玻片。步骤二: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藓类小叶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步骤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所示。①图中A、B处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②如果上述实验步骤二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的是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g/mL的蔗糖溶液,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B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③如果将步骤二中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的藓类小叶的装片,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装片中的藓类小叶保持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后,为更准确地判断A处颜色,对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A处呈绿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的流动与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需用活细胞。(2)活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但高温会使细胞失活,使生物膜结构破坏而失去选择透过性。答案:(1)①③(2)①无色、绿色②红色、绿色③改变光圈大小调节反光镜(电光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