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描叙,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选A。草坪和树林两个群落中的植物都具有分层现象,导致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①中的部分能量C.④是指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中蕴含的能量D.一般情况下,③+④之和为②的10%~20%解析:选B。生产者的同化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①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来自初级消费者,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④是其遗体残骸中蕴含的能量;一般情况下,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是能量传递效率,③/②为10%~20%3.(2010年高考江苏卷)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功,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解析:选B。从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来看,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越多。多吃素食,是将人放在初级消费者的层次上,只经过一次能量传递,这样人获得的能量最多,消耗的粮食总量最少。4.(2012年高考江苏卷改编)全球范围内生物的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解析:选B。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A项正确;栖息地的破碎化主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道路建设、居住点的扩大等造成了生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受阻,小块、分裂的小种群对疾病抵抗力的降低、对环境变化适应力的减弱和繁殖率的降低,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项错误、D项正确;生物多样性降低的直接原因是新物种的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的灭绝量,C项正确。5.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解析:选C。微生物能够利用农作物秸秆中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A项对;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如产甲烷杆茵能将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沼气的成分之一),此时的微生物是分解者,B项对;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项错;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物,为家畜提供饲料,产生的秸秆可以用来生产沼气,这种多途径利用农作物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效率。6.(2012年高考海南卷)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右: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经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100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群数量大约为________只。解析:(1)由图示可看出,该食物网中共有甲→乙→丙→戊、甲→乙→丁→丙→戊、甲→丙→戊、甲→乙→丁→戊4条食物链,在最长的食物链(甲→乙→丁→丙→戊)中,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2)由图示可看出,乙和丙都以甲为食,同时丙还会捕食乙,因此两者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3)按照标志重捕法的原理:=,若假设乙种群有x个个体,则得=,则x=1000。答案:(1)4五(2)竞争和捕食(3)10001.(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