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禁锢人心的文化专制[教学目标]1.学习“八股取士”一目,知道明清以八股取士,理解“八股取士”对中国学术文化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尝试从历史文物图片与文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2.学习“文字狱”一目,知道文字狱现象兴于明、清两代,理解文字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次大浩劫;学习运用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史料思考和解决较浅显的问题。[重点与难点]重点:八股取士。难点:“八股取士”是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的产物。说明:1.明清以八股取士是科举考试发展的重要阶段,故为本课重点。2.“八股取士”是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的产物,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学生难以理解,故为本课难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清朝大金榜”图片。教科书P152。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知。观察“金榜”图片:1.科举制度创设于隋朝。2.金榜公布的是殿试优胜者的名单。(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3.“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知”,读书人花费十年乃至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寒窗苦读,为的是有朝一日科举中榜,即可天下闻名,所谓“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一生的梦想。提示学生注意结合图下文字观察金榜,提问:1.科举制度创设于哪一朝代?2.金榜公布的是什么考试优胜者的名单?(可提问该考试前三名的称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为什么说“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知”?以反映科举制度的诗句配合“金榜”图为导入对明清科举制度的学习。4.这两句诗并不适用于所有考生,“金榜题名”只是少数幸运儿,大多数人是白白付出了十年甚至毕生的心血。4.这两句诗是否适用于所有考生?八股取士“科举考室”图片。教科书P153。《儒林外史》中记载一个苦读几十年书却连秀才也考不取的人去看考室“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竟昏死过去。观察“考室”图片:考试的内容:明清以八股取士,考试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命题,考生答题必须按照经义,不能有自己的见解,答卷作文的格式也有严格规定,称为“八股文”。阅读材料并讨论相关问题:原因:1.此人寒窗苦读几十年,却连秀才也考不取,看到考室“触景伤情”,所以“昏死过去”。2.此人可能确有才学,但是“没有人识得”或“时运不济”或考场发挥不好,累试不中,看到考室,心中悲愤,所以“昏死过去”。3.此人有治国才能,对八股文之外的学问研究很深,但是不愿死记硬背研究八股文,所以被排挤在科举之外,他的才能不能为国家所用,看到考室,心中提问:考室里的考生考些什么内容?《儒林外史》记载的这个人为什么看见考室就“昏死过去”?对此你有何感想?以科举考室为场景,引入《儒林外史》“看考室…昏死”的故事,揭示“八股取士”是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的产物。愤懑、无奈,所以“昏死过去”。启示:八股取士是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的产物。为了能够博取功名,读书人只能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专心研究八股文,对其他学问漠不关心。八股取士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于知识分子的身心更是极大的摧残。文字狱有人说,如果你生活在明、清两代,要千万避免使用以下文字:生、则、光、殊、明、清。1.阅读“文字狱”一目内容。2.思考问题:“生”同僧,“则”音近贼,“光”影射和尚,“殊”拆开为“歹朱”,明、清是国号。清朝建立以后,统治者为了压制反清思想,巩固专制统治,大兴文字狱,对思想、文字上稍有越轨表现的知识分子进行残酷迫害。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次大浩劫。为什么要避免使用这些文字?避讳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象?文字狱有何危害?通过一些直接引发文字狱的所谓敏感文字,揭示文字狱的历史背景。小结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是专制、保守、封闭的明清政治在文化领域的体现,由此造成对思想文化发展的消极影响,危害无穷。(可引导学生访问网络上有关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网站或论坛,参加网上相关话题的讨论。)[板书设计]专制、保守、封闭的明清政治↓科举制度:八股取士思想文化领域文字狱[训练设计]《儒林外史》中有位马二先生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