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诗四首【学习目标】⒈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学习过程】活动一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朗读。2.品味全诗。⑴整体品味: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⑵细节品味:首联的“破”与“深”怎么理解?颔联的“花溅泪”“鸟惊心”怎么理解?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活动二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3.思考:⑴最后两句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⑵“寒”、“犹唱”有何含义?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活动三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释题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2.诗歌主旨是什么?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3.分析“尚”“风吹雨”的含义。活动四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1.解题。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3.品析鉴赏。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检测反馈】1.给加点字注音。风飘絮()夜泊()夜阑()寥落()惶恐()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3.诗句默写。①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4.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巩固提升](一)春望(杜甫)1.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2.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诗人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阅读提示: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起这首七绝。4.贯穿全诗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_________”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_________”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_________”相呼应。6.“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诗人的_____________,是艺术的夸张。7.“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8.“折柳”既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