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科学技术一、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2、师生:利用各种资源收集有关造纸术、航天技术、核技术、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并能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二、教学方法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本课采用常规课与多媒体相结合的综合课型方式进行教学。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适当给予点拨。三、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2、知道“863计划”的制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掌握四位老科学家建议的提出,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计划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4、了解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能力目标:通过对建国以来科技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如何对待上网两个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会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达和表演能力,主动查阅、收集资料,以及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应用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查找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2、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浏览报刊杂志和上网等手段搜集大量的有关新技术的文字、图片、音像等方面的资料,以此培养学生课内资料与课外资料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上网利弊,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技成就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通过对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3、培养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四、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五、教学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六、教学过程创设导入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么,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安排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建国后我国科技成就”资料。(课前可分组合作探究,分小组展示。展示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美感)解放初期,我国学技术人员近5万人,到80年代末,已突破1000万人。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家级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每年数以千计,仅1986年一年,就达近1.5万项两弹元勋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制原子弹。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文革”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的实验。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邓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直到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世人所知。“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教师简要补充美国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夕把原子弹投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介绍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概况。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画面。(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这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