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概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表格和文字等多种形式的相关资料的分析,学会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归纳信息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特点的分析,认识到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一次富有创新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重要改革,初步形成改革创新、不断进取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难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战之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的统治秩序,使它们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资本主义世界因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出现繁荣的景象。然而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危机。一、“黑色星期四”1.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资料“黑色星期四”,感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景象;结合“1929年—1933年危机期间美国经济状况示意图”、“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形势图、“1929年—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分析情况表”简述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并分析其特点。2.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反映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社会状况的图片,感受经济大危机给美国带来的社会危机。3.引导学生观察经济危机图示,理解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1929年股市大崩盘:10月29日,美国股市又一次出现大幅度崩盘,此后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竟高达100亿美元!占当时美国GDP的八分之一。这场史无前例的股市大暴跌从1929年延续到1932年,股指从1929年最高的524点跌倒1932年7月的最低点41点(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262美元下降到22美元,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从73美元降到8美元),近90%的股票价值被蒸发。大萧条的原因复杂:主流的观点是,由于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经济繁荣,使消费需求旺盛而刺激了投资,同时产品促销行为也花样百出,出现了分期付款赊销行为,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增加了各种消费品的销售额。然而,这种“花未来钱”的做法潜在着非常大的风险,一旦消费者无力偿还,生产着的资金就无法收回,最终导致生产危机。另一个原因是,一战后美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工人就业和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新技术的应用把大批工人排挤到了,虽然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但工人人数并没有增多。同时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在这个时期始终贫困。而少数上层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使收入分配日益不均,这少数人手里的富余资金越来越多,他们将其投入股市,进行投机,股市泡沫越来越大,直至1929年股市破裂大崩盘。——《中学时事报》总第830期第6版,2008-10-14。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深刻的政治危机。面对危机资本主义各国如临大敌、如临深渊,纷纷寻找出路。美国是如何摆脱危机、走向经济复苏的呢?二、罗斯福新政引导学生观察美国总统胡佛、罗斯福的照片,对比其的经济政策。观看视频资料: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929),归纳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是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引导学生分析《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主要内容,归纳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观察新政的实施中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图片,思考“面对大批青年失业者,罗斯福政府为什么不采取单纯救济的措施,而实行“以工代赈”?引导学生结合“美国国民总收入增长示意图”、“美国公司利润增长示意图”,评价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小结作业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首先开始于A.美国B.德国C.意大利D.日本2.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A.金融危机B.企业破产C.通货膨胀D.市场萧条3.下列有关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危机的时间长达四年之久B.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C.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D.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矛盾4.193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是A.林肯B.罗斯福C.胡佛D.威尔逊5.罗斯福新政的中心内容是A.调整农业B.推行“以工代赈”C.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