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从实际问题到方程【学习目标】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2.让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并学会用检验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学习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学习难点】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相等的关系.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知识链接:列方程:将欲求的未知量设为未知数,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即可.解题思路:这个方程不太好解,大家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它的解.方法指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过程是:观察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所列的方程;写出答案.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例如下面的问题:某校七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解:(328-64)÷44=264÷44=6(辆).答: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6辆.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里还学过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答:列方程.3.一本笔记本2.5元,小红有20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解:设小红能买到x本笔记本,根据题意,得2.5x=20,因为2.5×8=20,所以小红能买到8本笔记本.自学互研生成能力【自主探究】1.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方程的解是指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只要将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如果左边=右边,那么这个数是方程的解,反之就不是方程的解.3.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方法一:我们可以按年龄的增长依次去试.1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6岁,同学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2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7岁,同学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3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8岁,同学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学习笔记: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3.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方法:只要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能否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过程是:找、设、列、解、检、答.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比.学习笔记:1.培养学生相应的代入方法.2.明白列方程的前提是寻找等量关系.方法二:也可以用列方程的办法来解.解:设x年后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x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3+x)岁,老师的年龄是(45+x)岁.根据题意,得13+x=13(45+x).【合作探究】例1:下列各式:①3+(-2)=5-4;②x+2y=5;③2x2-6x-7>0;④x2-3=4y+1.其中是方程的有(B)A.1个B.2个C.3个D.4个例2:下列方程的解为x=1的是(B)A.x-12=10B.2-x=2x-1C.2x+1=0D.x2=2【自主探究】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过程是:找、设、列、解、检、答.2.设未知数的方法:直接设未知数法和间接设未知数法.【合作探究】例3:甲、乙两车间共生产电视机120台,甲车间生产的台数是乙车间的3倍少16,求甲、乙两车间各生产电视机多少台?(列出方程,不解方程)分析:等量关系是:甲车间生产的台数+乙车间生产的台数=电视机总台数.解:设乙车间生产电视机的台数为x台,则甲车间生产电视机的台数是(3x-16)台,根据题意,得x+(3x-16)=120.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方程的定义和方程的解知识模块二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