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2.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2.学习象征手法。。学法指导:阅读领悟法、互动研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高傲(ào)呻吟(yín翡翠(fěi)困乏(fá)蜿蜒(wānyán)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困乏:疲乏。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3、了解作者:高尔基(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着名作品与小说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海燕》。三、问题导学: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描写的。2.划分层次,归纳层义。第一段(第1—6段)写海燕对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渴望;第二段(第7—11段)写海燕为暴风雨逼近而欢乐,而号叫;第三段,(第12—16段)写海燕在暴风雨即将要来临时发出了胜利的预言。3.你觉得海燕是怎样的形象?那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海燕的这种精神?勇敢无畏,乐观战斗,不但不畏惧暴风雨,而且呼唤暴风雨的到来。词语:(1)“高傲”:体现它的勇敢无畏。(2)“碰”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迅猛高翔,锐不可当。(3)“叫喊”,“大笑”,“号叫”体现了海燕的勇敢、乐观(4)“直冲”“穿过”“掠起”体现了海燕敏捷、勇敢、有战斗力。(4)“精灵”体现了智慧“深信”体现了乐观、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4.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仅仅是写海燕吗?不,借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本文的最大特色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即所谓的托义于物。)除了海燕其他具体的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5.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海燕的?比喻、夸张(箭一般的)、拟人、反复,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板书设计: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