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17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参考答案】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2.知道聂耳的主要成就。3.了解西安事变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自主学习】(推开一扇窗,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请同学们依次阅读教材三目的内容,分别回答下列3个问题:3.西安事变时间:1936年12月13日地点:西安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目的为了停止内战,逼蒋抗日中共措施中国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体制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1.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沈阳北郊柳条湖;经过: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附近柳条湖的一段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蒋介石的态度:不抵抗。后果:不到半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敌手。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是一个偶然事件吗?2.《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将侵略魔爪伸入中国华北地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界民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曲作者:聂耳;词作者:田汉;作用: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岁月里,这首歌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和平解决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公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产生了什么恶劣后果?蒋介石正在全力围剿红军,认为中国共产党才是心腹大患,所以采取不抵抗政策。恶果:不到半年时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敌手。东北3000万同胞在日军的铁蹄下,受尽欺压凌辱。2.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开始,蒋介石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还要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前嫌。为了联合抗日,主张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归纳整理】(倾满天甘露,润明每一天渴盼的眼睛)本节课三个问题之间有何内在联系?请用几句话简单说说。(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2)随后日军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地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界民众奋起抵抗,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3)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的情况下,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激起张、杨的不满,张、杨为了停止内战、逼蒋抗日,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注意:请向学生讲明“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含义。【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1.(2010·江苏连云港)“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八国联军侵华B.九一八事变C.西安事变D.卢沟桥事变2.(2010·江苏无锡)右图是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残历碑”。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A.局部抗战阶段B.全面抗战阶段C.局部反攻阶段D.大反攻阶段3.(2010·山东日照)右图是20世纪某时期的一幅标语。该标语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结束后,半殖民地化加深B.巴黎外交失败后,五四运动爆发C.国共合作破裂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D.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陷4.(2009·滨州中考)歌曲反映时代的特点,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以下歌曲不属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是()A.《翻身农奴把歌唱》B.《义勇军进行曲》C.《志愿军进行曲》D.《学习雷锋好榜样》5.(2010·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