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识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列举古埃及、古巴比伦统一时间;简介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并说明它们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说出“种姓制度”的等级名称及影响;归纳古代东方文明的基本特征,阐释大河流域文明古国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探讨尼罗河于古代埃及文明的关系,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培养概括历史现象特点的能力。通过探讨种姓制度的等级表象与阶级实质的关系,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示意图、《古埃及农业劳动场景》(墓壁浮雕图)、《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照片、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代印度牛车模型照片等,学会从地图、文物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享有历史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阐释大河流域文明古国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学习,确立法律和法典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的基本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教学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本课教学难点: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所体现的政治特征。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引导学生观察《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地图,思考“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哪些共同特点?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其它大流域为什么没能产生世界上最早的古代文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水是生命之源。远古人类的生存更多的依靠自然条件的赠与。大河的水源为早期的人类活动提供了繁衍生息的依靠。人们依托在大河两岸采集耕种,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人类文明既然取之于自然,那就理所当然的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谋发展。二、古代埃及——“尼罗河的赠礼”1.古代埃及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观察《古代埃及示意图》,了解古埃及国家产生发展的过程。古代埃及的文明发源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开始,埃及出现了一些小的国家,公元前3100年前后,埃及开始出现初步统一的国家,首都是孟菲斯(今开罗)。公元前15世纪,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的疆域达到鼎盛,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古埃及文明的象征——规模巨大的金字塔位于开罗尼罗河的西岸。2.专制王权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拥有绝对权利,被奉为神的化身。他的意志就法律,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法老被视为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各类土地使用者都必须将收获物的一部分上交法老。军队是专制王权的主要支柱,军权由法老直接掌管,他人不得染指。法老还通过建造金字塔显示权势的显赫。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照片,简介金字塔的基本情况,推断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现高137米)(约50层楼高,是1889年法国埃菲尔铁塔建立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基呈四方形,每边宽约230米,塔基面积约52906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沿塔绕一圈约一千米。据统计,整座塔共用巨石230万块,平均每块重约2.5吨,最大的约重30吨。如果把所有的石块都敲碎,铺一条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据研究,胡夫金字塔,四边底线误差不出20厘米,与230米的总长度比较,误差在1/1000之内;基底四个直角误差最大不过3分2秒,四边方位同准确的东西南北方位误差也只在1分15秒和5分30秒之间。关于胡夫金字塔存在着许多不解之谜。如其高度扩大10亿倍,或塔的高乘以10的9次方,恰好等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若将塔高除塔的底边的两倍,其值约为3.14,正好是圆周率π的值;其底面正方形的纵平分线一直延长,就是子午线,它正好把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一分为二;塔的进口隧道正好对着北极星……这些数字听起来让人吃惊,但也很难用“巧合”来解释。金字塔是谁建的?关于金字塔的建造流传着三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