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了解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内涵,并进行正确区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能力,了解正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分析判断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感悟正义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重点难点】重点:对正义的理解,它的含义、表现及作用。难点:激发学生对正义的追求,努力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点拨:一、学生对照书本梳理知识点;二、师生共同核对知识点;三、学生快速读记知识点。点拨:本活动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正义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引出下文。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播放《好汉歌》)师:为什么“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呢?生:(略)师:因为这“吼”声,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正义,“该出手时就出手”是对正义的维护。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维护。这正是第十课《我们维护正义》所要讲的内容。自学互研生成能力(一)自主学习一、走进正义1.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2.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反之,都是非正义的行为。3.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4.公正的对待,必须有正义的制度来保证。5.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的利益制定的,而是为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二、社会发展需要正义6.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7.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8.公平为人们提供了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正义通过制度的调节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以利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二)合作探究1.教材P108,想一想:(1)提到正义你会联想哪些词汇?*天理*公正*秉公办事*秉公执法*公正无私*一身正气*……(2)你认为什么是正义?*一个人在挨打,另一个人制止打人的行为(正义的行为)*做了坏事要受惩罚(正义的行为)*见义勇为者受到表彰(正义的行为)*扶贫助困的行为(正义的行为)*……小结: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2.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点拨:本活动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正义的制度不是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它要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点拨:本活动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法律援助的目的就是为了伸张正义。点拨:本活动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制定的这些特殊政策体现了正义的要求。3.阅读教材P109下面两则材料:材料(1):张俊的爸爸是个老板,收入很高。一天,他对张俊说:“不是说多劳多得吗?为什么我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越多,缴的税也越多?这不公平!材料(2):小江新买的自行车被偷了,心理很不平衡,看到路边有辆新自行车,于是撬锁把车骑走,被人发现后扭送到派出所。小江想不通。他们受到的对待是正义的吗?为什么?答:是正义的。因为张俊的爸爸和小江作为我国公民在享有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幸福离不开税收。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小江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财产,所以应受到法律制裁。小结:我们每个人要受到公正的对待,就必须要有正义的制度来保证。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一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到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4.阅读教材P110“老金一家渡过难关”,探究下列问题:(1)老金的工友为什么要帮助他?这种帮助起了什么作用?答:老金的工友出于正义感、出于对弱者的同情,给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