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2、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3、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第一课时【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并亲自为之作了这篇序。2、作者简介:《荔枝图序》是一篇文,选自。作者是,字,晚年自号,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的观点。作品有以《》、《》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3、序是一种文体。一般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4、文体知识:(1)说明文三要素: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2)说明文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a.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文章。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成长过程,说明物品的生产程序和使用程序,介绍人物传略常常采用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等静物一般按空间方位的顺序安排文章。首先要确定观察点,或俯视、或仰视,或远眺、或近观,按一定方位,从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内外中心来说明事物。c.逻辑顺序:按事物内部的联系安排文章。一般事理说明文多用这种顺序。如因果关系、由现象到本质的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相关关系。(3)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式和递进式两种。(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八种。二、预习自测:1、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缯()壳()枇杷()华()绡()瓤()醴酪()帷()2、重点词语解释:大略工吏帷盖华如橘春荣实如丹朵如葡萄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乐天指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不及一、二、三日者云膜如紫绡壳如红缯甘酸如醴酪3、译句: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探究案】一、自主学习:1、流利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2、结合课后注释自己翻译课文。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通假字:华如橘,春荣。同义2、古今异义词:(1)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古:今:(2)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古:今:(3)春荣古:今:3、一词多义:实如丹,夏熟。一日而色变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4、词类活用:华如橘,春荣。命工吏图而书之【训练案】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抄写并背诵下列有关荔枝的诗句。一骑妃子红尘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明文征明《新荔篇》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宋徽宗《宣和殿荔枝》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成都曲》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范成大的《新荔枝四绝》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明代徐《咏荔枝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朝苏轼《惠州一绝》第二课时一、知识回顾:二、自主学习:1、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归纳层意。(1)(2)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本文虽然短小,但却详略得当,介绍荔枝时,作者说明的思路具体是怎样的?请你当设计师,为本文设计一份板书。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填在□里。2、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四、拓展提升:仿照课文中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训练案当堂检测:1、本段文字说明荔枝的特点采用的说明顺序正确的两项是()A整体——部分B概括——具体C外——内D主要——次要E结果——原因F时间先后2、本文的说明重点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下列各句都是对上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序文,序是一种文体,一般以介绍书画的内容、写作意图和有关事项为主。B.在文中,作者以其对荔枝的习性及其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