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戌变法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题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等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找出戊戌变法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态度与情感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从而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重点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教学手段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一、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二、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洋务运动?过渡: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马关条约》→列强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劫难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讲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放映《公车上书》提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同时又请求变法?1.康有为早期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2.什么是“公车上书”?其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有什么重大影响?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公车上书1.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2.清朝统治阶级腐朽无能,一味妥协退让;3.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日益高涨;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提高自身地位。再现历史。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授新课讲授新虽然失败了,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教师总结: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本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为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哪些活动?”进而导人下一目。3.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及其刊物——强学会和《中外纪闻》等。教师紧接着提问,康、梁二人这样做有什么作用?教师小结:我们知道维新变法运动从一开始就遇到重重阻力,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更是极为曲折。提问:维新变法运动遇到哪些阻碍?三、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其结果。1.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6—9)。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小组讨论:问题一:变法中的哪些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二:“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有什么作用?问题三:文化方面的改革有什么作用呢?问题四:哪些内容对封建顽固势力的冲击最大?2.戊戌变法的失败。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团体强学会南学会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湘报》《湘学报》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经济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等。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文化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军事裁汰旧军,精炼陆军,扩建海军。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1.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利益。2.顽固派的实力强大。3.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在此基础上,能很好的过渡到下一课的学课总结变法失败。请学生讲一讲有关戊戌变法失败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大家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示:大家可以从维新派、顽固派、中国社会状况和帝国主义等方面去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是什么?1.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2.是一次政治变革;3.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设问: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小结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囊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