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①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②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③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④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过程与方法①能在地图上量算出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②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③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地图比例尺知识的学习、运用,以及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依据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教师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教学。三。教学准备师生课前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6~8个、世界地形图、世界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中国交通图、校园平面图、米尺等。投影仪、投影片①台湾岛的相片和"台湾岛图";②日本图;③某地区平面图。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台湾岛的相片和"台湾岛图"(或让学生分组观察课本中的台湾岛图,分组展开竞赛,按小组回答),问:"你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你能从地图上获得哪些信息?"师:同学们在"台湾岛图"上找到很多地理事物,这一节我们一起学习怎样看地图。教学新课板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师:请你动手量算,同桌同学合作,用准备好的米尺量出使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生:长1.2米,宽0.4米。师:假若绘制你的课桌平面图,用长1厘米的线段表示课桌的长度,那么比实际课桌长度缩小了多少倍?生:120倍。教师小结: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教师说明在比例尺的公式里,图上的单位一般是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也要换算成厘米,才能计算出图上距离相对于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板书一、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师:在黑板上画出长1厘米的线段,用它表示1.2米。比例尺的这种表示方式是线段式。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比例尺吗?生讨论回答: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2米。师:这种方式就是文字式。除此以外还会有什么方式?比例尺能不能用数字表示呢?生:1∶120或1/120。师:出示中国政区图、中国交通图、中国地形图,学生分组观察说出这些地图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学生回答:有线段式、数字式等。师:请你把下列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1∶6000000010千米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师:读"台湾岛图",台北到高雄的实地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生:先在"台湾岛图"量算出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再利用图上的比例尺计算出这两座城市的实地距离。师:请你比较下列比例尺中,哪一个最大?(师启发诱导学生,在比较时要换算成哪一种方式,然后再比较。)A.1∶600000B.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C.1/800000生:A最大。板书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是个分数,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回答下列问题:①比较这两幅图,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②说明哪幅地图表示的内容详细一些?③再比较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的大小?④由此,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生: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得出以下结论: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地图比例尺愈大,要表示的范围愈小、表示的内容愈详细;反之,地图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表示的内容愈简略。师:看地图,不只是要会读地图上的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下面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二、地图上的方向师: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那么在地图上应该怎样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确定呢?出示投影片:"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读图讨论回答了列问题:(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图中的Y点在X点的什么方向?X点在Z点的什么方向?生:Y点在X点的东北方向,X点在Z点西南方向。生:有经纬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