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陈涉世家》1、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熟悉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朗读课文,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一、简介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108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后国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官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一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年表12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526,500字。,史记》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音形义。1.正音。鹄(hú)铚(zhì)酂(cuò)柘(zhè)稷(jì)闾(lǘ)左谪戍(zhéshù)当行(háng)度已失期(duó)以数谏(shuîjiàn)罾(zēng)间(jiàn)祠(cí)笞(chī)陈胜王(wàng)忿恚(huì)毋(wú)以应(yìng)蕲(qí)宁(nìng)有种乎谯(qiáo)会(huì)计事长吏(lì)2.通假字。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征发,调发)②知其指意(“指”通“旨”,意思,用意)③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④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⑤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三、借助工具书,参考课下注释,疏通课文。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完成课文通释。2.准确翻译句子。(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天下苦秦久矣。(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5)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明确答案:(1)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2)天下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3)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来响应。(4)又暗地里拍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中。(5)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发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6)假使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7)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三、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各比喻什么?2.什么直接原因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其根本原因是什么?3.对当时的政治形势,陈涉做出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4.陈胜为起义做了怎样的舆论准备?又是如何发动起义的?5.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答案:1.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2.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3.“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政治条件,说明秦王朝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凭借百姓对公子扶苏的拥戴和楚国人民对秦王朝的痛恨,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可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4.首先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然后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接着陈、吴二人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关系,又指明了斗争的方向;紧接着明确了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到组织上落实,最后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5.“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