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第1节轴对称第1课时总第10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在生活实例中认识轴对称图.2.分析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概念,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概念.(二)能力目标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2.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对丰富的轴对称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学习重点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学习难点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具学具实物投影、PPT等.本节预习作业1、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相关概念(1)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_________折叠,_______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它的对称轴。(2)把一个图形沿着_________折叠后,如果它能够与__________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_______,叫做_______。2、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轴对称图形是说_____个图形自身的对称特性;轴对称是说_____个图形的位置关系;②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都在______个图形上;轴对称的对称点分别在_____个图形上;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一定只有____条,它一定经过这个图形的内部;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其对称轴只有___条,它可能在两个图形的外部,也可能经过两个图形的内部或它们的公共边(点)。2)联系①都能沿________翻折后互相重合;__________是对称轴。②如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做_________,那么它就是一个___________;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_________,那么这_________就是关于这条对称轴成___________。3、课本P30~31、2个练习题。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预习交流预习作业展示,交流体会1.作品展示:让部分学生展示课前的剪纸作品(可以将作品粘贴到黑板上);2.小组活动:(1)在窗花的制作过程中,你是如何进行剪纸的?为什么要这样?(2)这些窗花(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注:通过对收集材料、剪纸操作,增加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为轴对称概念的引出作准备.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交流,更主要的是说出(发现)“对称”.1.教师课前检查了解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情况。2.教师布置学生自学,明确内容和要求,进行方法指导。3.生生互动,质疑答疑。通过再次预习和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掌握所布置的六个要求和目标。展示探究(一)轴对称图形1.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让学生尝试给它下定义,通过逐步地修1.注:在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后让学生正形成“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同时给出“对称轴”.轴对称图形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2.结合教科书,进一步分析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以及对称轴的位置.3.学生举例:试举几个在现实生活中你所见到的轴对称例子.4.概念应用:(1)教科书上练习;(2)补充: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简要说明理由.(二)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于第二个概念的建立,分两个步骤进行:先观察图形,再进行画图.其目的是突出两个图形和这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再给出定义,比较合理.1.观察教科书中的图,思考:图中的每对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尝试归纳,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对轴对称的理解.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以渗透。2.对于一个概念的建立,让学生经历“实物——概括——应用”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3.分组讨论: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2.操作:取一张薄纸,先对折,然后中间夹一张复写纸,再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图案,取出复写纸后你发现两层纸上的图案有什么关系?3.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定义.如下图,图形F与图形F'就是关于直线l对称,点A与点A'是对称的.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