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隐私和隐私权【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能力目标:能自主的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手段,实践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隐私意识,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增强人格独立意识。【重点难点】重点: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难点:隐私的概念;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点拨:一、学生对照书本梳理知识点;二、师生共同核对知识点;三、学生快速读记知识点。点拨:本活动设计意图在于:一是,通过小红的例子,引出隐私的含义和内容;二是,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我们要自觉尊重他人的隐私。点拨:本活动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隐私的含义,明确隐私的具体内容,加强保护隐私的意识,让学生明白隐私是我们自己的权利,并不是什么丑事。点拨:本活动设计意图在于:一是,引导学生围绕书中问题作简要分析,引出隐私权的问题;二是,让学生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老师手上拿着一封信,告诉大家,这是写给你们中的某一个同学的,问:“我能拆这封信吗?”“如果我强行拆了,怎么办?”学生发言后老师引导。自学互研生成能力(一)自主学习一、人人有隐私1.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这些都属于隐私。2.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也就越迫切。3.在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以缓解人们对人格独立的担忧,保证人们自由舒畅地生活。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4.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一种权利。5.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6.隐私权的真谛是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7.如果个人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则不属于隐私,不受隐私权保护。(二)合作探究1.学生阅读教材P46内容,思考:你能帮小红讲清道理吗?答:小红的故事中,小红没有告诉同学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住址等信息是正确的行为,是合法维护自己权利的行为,而不是所谓的不合群、不开朗。公民都享有隐私权。小红家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父母信息等都属于个人隐私,小红有权保密,所以小红的行为是正确的行为。2.教材P47,讨论:“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从隐私的概念和内容可以看出,“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是错误的,隐私简言之就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秘密,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个人的很多方面,如电话号码、身高、收入等,不可将隐私等同于丑事。隐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它具有①合法性;②私人性;③隐秘性;④主观性的特点。可见,隐私并非丑事。3.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也就越迫切。在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以缓解人们对人格独立的担忧,保证人们自由舒畅地生活。4.阅读教材P48案例,探究:(1)报纸应不应该在个人的私生活上做文章?答:一般而言,个人收入、婚恋情况是他人的隐私,报纸不应该在个人的私生活上做文章。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报纸作为公共刊物不应该在个人的私生活上做文章,我们要尊重他人隐私;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的个人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则不属于隐私,不受隐私权保护。点拨:本活动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意识到,公民的住宅属于公民个人的生活领域,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害,我们要自觉尊重他人隐私。点拨:本活动设计意图在于: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