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时第15课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一、通过分析讨论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过程等问题,学生培养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二、思考讨论“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1936年,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联共抗日。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从而学会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过程与方法感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的史实和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理解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方法。态度与情感一、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为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重点西安事变。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教学手段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由当前的中国钓鱼岛事件引发的网络图片导入。学生看视频。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兴趣。讲授一、国之危难——日本侵略篇。播放《松花江上》的歌曲录音,提出问题:1.听《松花江上》这首歌,你能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感?2.为什么东北人民会有这种感情?用你的语言再现九一八事变的概要。教师强调重要知识点,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给天皇的奏折小字,分析总结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提问: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过课前预习学生可能答出:《松花江上》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叙述九一八事变的大致经过。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路轨。事变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关注,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并掌握基本历史知识。通过同桌互相说出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点,达到人人参与、学练结合的目的。通过文中的材料.引导学生新课讲授新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教师总结: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变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教师提出问题:“占领中国东北是日本的最终目的吗?如果不是,请你说出日本的真正目的。”面对日军的挑衅国民政府如何应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的材料,分析原因。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提问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结果怎样?教师总结:九一八事变爆发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连同蕴藏的宝藏全部落于敌手,三千万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了解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实质:蒋介石忙着围剿红军,蒋介石认为他最大的敌人是中国共产党,不是日本。谁能列举一些近代史上日本侵略我国的事实。过渡总结: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难当头,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中国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共同抗日成了一切爱国的中国人的共同要求。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教师提出问题:中国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出示相关视频资料。名称九一八讨论: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日本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军事上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学生讨论后回答。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1.“攘外必先安内”。2.日本国力大大强于中国,抗日必亡。3.幻想国联调解。学生讨论后回答:尽管东北军要求抵抗,但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导致了东北三省的迅速沦亡,加剧了民族危机。最终使东北三省落人日军之手。学生回答:抗日义勇军的武装斗争和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的英勇抗击。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坚决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