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人的高贵在于灵魂1.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2.把握文章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3.联系实际,理解“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并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重点:1.深入理解“灵魂”的内涵。2.分析作者是如何选择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周国平,当代作家、学者,生于1945年,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攻哲学。学术著作主要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等。代表作: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只有一次人生》《迷者的雾》《爱与孤独》等。2.给加点字注音。卑鄙(bǐ)赫赫(hè)携带(xié)嘈杂(cáo)羡慕(xiàn)缅怀(miǎn)揣摩(chuǎi)萎缩(wěi)*拓展:辨析下列形近字,并注音组词。ەۖ۔ۖۓ揣(chuǎi)揣摩惴(zhuì)惴惴不安湍(tuān)湍急ەۖ۔ۖۓ嘈(cáo)嘈杂糟(zāo)糟糕漕(cáo)漕运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在他看来,相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无足轻重:无关紧要。也说无足重轻。(2)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缅怀:追想(已往的事迹)。4.自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问题一:整体感知,理解中心论点。1.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说一说作者关于“人的高贵”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示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标题)或“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第一段)。2.*古语说“人是万物之灵长”,与世间万物相比,人的灵性和高贵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示例:在作者看来,人的灵性和高贵与否并非我们以前浅薄的认识,那不是衣服的华贵、人的出身、物质财富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的内心世界。问题二:精读课文,把握说理方法。1.作者是一位哲学家,他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当然源自于他深刻的思考,但这样的思考也是建立在具体的事例上的,作者究竟精选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示例:(1)举阿基米得和第欧根尼为例说理;(2)举作家王尔德的例子进行论证;(3)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4)写许多青年画家的纯正追求。第二段中的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君主面前,文章举例注意选取事例的典型有力,注意事例的角度各有侧重,事例的叙述突出重点,并且举例之后还有简要的分析,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有人说文中所举的例子太多了,后两个事例可以删去,你认为呢?不能去掉,后两个例子是普通人的例子,因为不仅仅名人有高贵的灵魂,普通人也有,名人不能代表所有人。文章这样安排,使论据更典型,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拓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89年,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孙东林与哥哥孙水林组建起一支建筑队伍,开始在北京、河南等地承包建筑工程。2010年2月9日,为了抢在春节前将农民工的工资发放到位,哥哥孙水林连夜开车从天津赶回黄陂,却在南兰高速河南兰考段遭遇重大车祸,一家五口不幸遇难。为替哥哥完成遗愿,孙东林带上事故车上的26万元钱,驱车15小时返乡替兄发放农民工工钱,钱不够发,孙东林毅然从自己的账户上取出6.6万元。由于孙水林已经遇难,农民工的工资清单已不知去向,孙东林就根据农民工凭良心报出的钱数,报多少给多少,终于赶在除夕前将32.6万元钱足额发到60余名农民工手中。2011年,他入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在主人公身上,灵魂有着怎样的含义?示例:灵魂的真正内涵——诚信。“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问题三:深入探究,品味文章语言。1.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哪里?请你举例说明。示例:本文语言准确简明,表达概括有力。对事例的叙述既生动又概括;对道理的分析既严谨又周密。如作者把人比喻成“芦苇”,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有思想”这个定语,则说明了人与芦苇的不同: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因而比宇宙间其他任何东西高贵得多。第一段“当然不能也不应该否认肉体生活的必要”等语句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2.本文的语言是十分严密准确的,这也有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将标题“高贵”换成“高尚”好不好,为什么?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