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民族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20.口技》导学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2、能力目标: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作用。3、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二、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三、难点: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作用。【知识链接】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他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过渡诗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四、预习案:1、读准下面字词。中间(jiàn)几(jī)欲先走叱(chì)呓语(yì)屏障(zhàng)颈(jǐng)犬吠(fèi)齁(hōu)曳(yè)屋许许(hǔhǔ)声絮絮(xù)少顷(shǎo)2、解释加粗点的词。京中有善口技者()施八尺屏障()众妙毕备()会宾客大宴()众宾团坐()夫叱大儿声()宾客意少舒()虽人有百手()妇抚儿乳()奋袖出臂()但闻屏障()其夫呓语()3、指出下列加粗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词性。1.众妙毕备()以为妙绝()2.宾客意少舒()少壮不努力()3.满坐寂然()坐屏障中()4.手有百指()指其一端()五、探究案:1、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2、这三个场景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1)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2)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3)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3、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