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复习学案班级姓名复习内容: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目标: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复习重点:1、词类活用:朝,美,面,闻等。2、古今异义:地方,左右,讽,谤讥等。3、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考点过关:一、文学文体常识:《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历史著作《》,由西汉编订。“讽”的意思是。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昳丽()朝服衣冠()窥镜()孰与()弗如()谤讥()寡人()间进()期年()进谏()三、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或划线的词: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四、重点句子翻译: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五、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3、文中侧面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4、邹忌劝谏齐王的原因的句子是:。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6、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类比,最后得出“”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的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的成效。六、连接中考(一)湖北襄樊市: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⑴朝服衣冠()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B.窥镜而自视下视其辙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D.皆朝于齐朝而往,暮而归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5、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6、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二)天津市:7、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之妻私臣私:偏爱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C.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D.时时而间进间:间接8、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A.皆以美于徐公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C.能谤讥于市朝D.皆朝于齐9、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10、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七、课堂检测: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l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