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21《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的理想。3.背诵全文。【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难点: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的理想。【使用说明】1、利用读书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2、预习课中熟读课文,且做到当堂背诵。认真研究学案,运用好双色笔,圈点勾画故事的主要信息,对关键句子作好批注。3、限时(30分钟)自主完成,规范书写,独立思考。4、展示中交流合作、质疑。最后思考问题总结本课知识,完成检测题。【知识链接】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自主学习】一、基础知识积累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词语1——通假字:文言词语2——古今异义芳草鲜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也:文言词语3——一词多义1、为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舍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3、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4、寻寻向所志()寻病终()补充:文言词语4——找出文中的同义词要—悉—文言词语5——其他屋舍俨然()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欣然前往()1、句子翻译(先解释重点词)初极狭才通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后遂无问津者:3、自选一段课文,结合重点词句进行翻译二、整体感知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记叙的?2、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得到它吗?3、读课文找句子(1)找出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语句。(2)找出描写桃花源景色的语句(3)找出体现桃花源人生活的语句4、桃源奇在何处?桃林奇:山洞奇:人们奇:结局奇:5、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如:a、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b、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6、桃花源中的人怎样对待渔人的?这说明了什么?【合作探究】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谁叹惋?为什么叹惋?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解释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诣太守翻译句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为什么渔人“处处志之”后,再去找却找不到了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9、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例: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1)男人:(2)女人:(3)老人:(4)小孩:10、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10、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课堂小结】(提示: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当堂检测】1、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要求三个以上)。2.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①夹岸数百步②夹岸高山B.①渔人甚异之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C.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余人复延至其家D.①具答之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3、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