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4.学习用课文中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自己的写作。教学重难点: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学法指导:阅读领悟法、互动研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学。1.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就全文来看,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位文豪的不凡,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点:一是,庸甚至丑陋,二是,十分普通。意在反衬其灵魂的高贵,反衬眼睛精美绝伦。先抑后扬,相反相成,相互衬托,独具艺术效果。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曾说过:“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先抑后扬”,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2.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3.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4.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二、训练达标。1.文学常识填空。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2.选择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A、胡髭(zì)长髯(rán)一绺绺(liǔ)鬈发(quán)B、黝黑(yǒu)粗劣(liè)滞留(zhì)穹顶(qióng)C、可憎(zēng)蒙昧(mèi)貂皮(diāo)酒肆(sì)D、掠过(lüè)颔首(hàn)锃亮(zèng)轩昂(xuān)3.找出下列语句的错别字,并将正确的改在后面的括号内:(1)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原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