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探索专题一、近代化含义所谓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它包括经济、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其中,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同时还包括思想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等。本专题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二、知识提纲三、主干知识梳理(一)近代化的起步(开始)-----洋务运动【《中国历史第三册》51~53页】1.洋务运动背景、目的、发动者、代表人物、时间、口号、任务、内容、性质、评价(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②清朝内外交困(内指太平天国运动,外指列强侵略)。(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镇压人民,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3)发动者: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4)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5)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结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6)口号(思想主张)和任务:前期:“自强”主要任务是发展军事工业;后期:“求富”主要任务是发展民用工业。(7)内容:①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创办)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创办)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创办)设备最齐全的一个船舶制造厂②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创办)③筹建海军:19世纪70~80年代中期,筹建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水师;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④兴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原因: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1861年总理衙门建立)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作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洋务派创办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如留学回国的严复、詹天佑等,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8)评价:①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②局限性: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③积极性: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也起到一些抵制作用。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看,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不可能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看,洋务派学习西方仅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二、维新变法运动【《中国历史第三册》66~74页】1、说出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领导阶级、经过、失败标志和原因和经验教训。答:(1)背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4)目的:救亡图存;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5)经过:①序幕(开始):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由于顽固派阻挠,没有成功,但影响很大,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中国历史第三册》68页】②发展:在全国各地创办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学会和学堂: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形成维新派政治团体;③高潮: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A、起因: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B、时间:1898年6月到9月。C、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D、主要内容:【《中国历史第三册》71页】a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c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京师设立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学府);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d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E、失败标志:戊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