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发轫[单元内容分析]大量的考古发掘记录了早期人类漫长的进化发展。远古先民开创了原始的农耕文化,并从“公天下”发展至“家天下”,建立了夏商周早期国家,创造了先进的青铜文化。西周是古代文明奠基的重要时期,其所建立的制度和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①中国目前发现的重要原始人类遗址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②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③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是中国长江、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④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王位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⑤汤打败夏桀,建立商朝。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⑦商代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中国自商朝起,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了解:①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天然火。②传说保留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信息,是珍贵的历史资料。③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居住干栏式的房屋;半坡人种植粟、黍,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④禹治水成功,保障了人民安全,有利于农业发展。⑤盘庚迁都殷后,商朝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⑥宗法制是西周维护全国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西周为了有效统治广阔领土,实行分封制。⑦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⑧卜辞对研究当时历史有重要价值。⑨商周时期,中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阶段。金文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文献。2.过程与方法(1)能使用新、旧、以前、距今多少万年前等有关时间流逝的词语或短语,有基本的时序意识。(2)能分清史料种类,懂得实物(遗址、遗迹)、文献、口传史料都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证据。(3)知道传说、书面叙述、博物馆展览是反映过去的不同方式。(4)能运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概括历史的基本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及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北京人体质进化上的特征印证了劳动在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2)中国南方和北方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南稻北粟”。(3)水利事业的兴起,标志着农耕文明的进步。[单元教学建议]1.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对中华农耕文明产生了哪些影响?我国先民是如何适应这种地理环境生存、发展的?(2)中国第一个国家是如何诞生的?商周时期国家政治体制有哪些发展?(3)汉字经历了哪两个发展阶段?2.内容解析(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与农耕文明的形成大量考古发掘遗址记录了中国大地上早期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目前已经发现的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约70万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等遗址,说明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原始人类遗址在中国大地分布广泛。原始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学会了火的使用,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发展。远古先民开创了原始的农耕文化。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十分明显,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南稻北粟”的不同特色。旱涝灾害较为频繁的自然环境,促成了水利事业的兴起,大禹治水成功是这一时期农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中华民族跨入文明社会的两大标志:国家与文字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此后建立的商、西周国家都十分强大,对辽阔国土的统治需要并且推动了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其中西周是古代文明奠基的重要时期,它所建立的制度和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实现有效统治,西周采取分封制,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作为维护全国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比较成熟稳固的西周国家体制。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又一重要标志。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甲骨文,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形式。另外,在青铜器上铸刻的“金文”在汉字的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