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节课由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三部分内容组成。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二、学情分析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初中生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说教,但能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应注意以事例说理,以理服人。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以导学提纲提供教学案例,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3、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此外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录像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4、学法指导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主动参与程度、交流意识是否积极给予鼓励指导。此外在确立小组合作探究成员时既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也要适当注意协调同学之间的取长补短。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从所展示的这一系列图片中你看出什么?有什么感受?(精选城市与乡村对比性景观图片若干张)(1)你去过的农村是什么样?(2)你所在的或去过的城市是什么样?在大家的畅所欲言中,我们话里话外都在谈论着我们人类的居住地,在地理上我们通常把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叫做聚落,聚落分为了两种基本类型——乡村和城市。(承上启下引出本节主题)各抒己见从身边的生活、经历出发个性化描述各自的感受。一、聚落1、聚落的概念及基本分类2、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列表对比“PK”)建筑交通人口分布生产活动教育条件信息流通娱乐生活经济发展其它方面城市乡村3、类别(提供相关的景观图片)乡村:(1)不同地区差异:亚洲的乡村、欧洲和北美洲的乡村、非洲的原始村落(2)从事不同农业生产的差异:农业村庄、牧民聚落、渔民之港、猎户之家城市:(1)职能差异:煤城、石油城、钢铁之都、边境口岸、文化城市、综合性城市等(2)人口差异:人口大于100万为特大城市,人口50—100万为大城市,人口20—50万为中等城市,人口小于20万为小城市。考考你:(1)《清明上河图》中的三个画面:乡村?城市?(提供《清明上河图》三个画面)(2)城市和乡村哪个先产生的?城市怎样发展起来的?归纳比较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归纳总结快速抢答集思广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归纳以图析文,联想中提升思维广度。学科综合以图促思,联想中提升思维深度。(提供《乡村到城市的演变过程》的景观图片和相应城市变化的地图)4、城市和乡村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