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湖心亭看雪课题湖心亭看雪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重点)2.朗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体会白描的写景手法。(难点)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重点)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中华书局2008年版)。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朝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作者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其实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读准字音拏(ná)更定(ɡēnɡ)毳衣(cuì)雾凇(sōnɡ)一芥(jiè)喃喃(nán)铺毡(zhān)强饮(qiǎnɡ)崇祯(chónɡzhēn)沆砀(hànɡdànɡ)更有此人(ɡènɡ)古今异义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义:还今义:更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今义: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一词多义白上下一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大大喜曰(副词,非常)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跟“小”相对)一上下一白(副词,全,都)长堤一痕(数词,一)绝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佛印绝类弥勒(副词,极)更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更加,还)词类活用大雪三日(名词做动词,下大雪)拥毳衣炉火(名词做动词,带着火炉)客此(名词做动词,客居)文言句式判断句:是金陵人(“是”表判断)省略句:见余,大惊喜(“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倒装句: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新课导入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蕴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地点——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事件——看雪2.文中写雪的句子是什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感悟精彩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吗?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为白描。【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