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那树》学案人教新课标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知老树的形象。2.品味文中精妙的语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正确认识科学与环保的关系。一、资料链接1.走近作者王鼎钧,台湾当代作家。1927年生。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王鼎钧创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本、影评、小说批评等等。2.了解背景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文明造成的环境灾害也日渐严重。作者深刻透彻的看到了人类文明的两重性,写了不少文章来表明他的观点: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那树》即是其中的一篇。二、整体感知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佝偻()倒坍()紊乱()踝骨()引颈受戮()周道如坻()2.解释下列词语。屹立不动:引颈受戮:豁然开阔:徒劳无用:周道如砥: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在“那树”身上发生怎样的故事。方法链接:★概括的方法:通过把握事件的关键语句,并联系文章的标题、主题来概括。概括的表述:形式:“谁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做某事(或怎样),结果怎样”。要求:简洁、到位、完整。三、探究赏析(一)领悟形象大树这样的经历让我们觉得心痛,这到底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棵树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细读课文,找出描写树的语句,读一读,感受一下那树的形象。示例:“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无畏(二)品读语言就是这样一棵集众多特点于一身的老树,有一天,却被砍倒了,连根带枝,此时,作者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你觉得文中哪个地方最能渗透出作者的感情,最值得欣赏,请你找出来,有感情读一读,品一品。方法链接:赏析句子的方法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入手。(三)探究主旨1.就这样,一棵充满无限爱心为人类带来无尽福荫的老树被无情的砍倒了,老树倒下了,到死的那一刻也没有一丝抱怨,留给我们的是无限深思。我们假想一下:假如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为什么?2.读完全文,你会受到什么启示?3.我们来看一组资料:材料一:人们说青藏铁路是一座丰碑,是指它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工程特色,比如:每年春夏季节,藏羚羊都会大规模的由南向北长距离迁徙,设计者在野生动物经常通过的地方修建动物通道,把铁路抬高修过去,这样利用科技手段保护了藏羚羊的迁徙习惯。又如要在某个地方取土,就先把草皮连同它的腐质土一起铲到另外一个地方保护起来,等到取土完了,再把草皮放到原来的地方。很好的保护了这里的高寒植被。材料二:几百年来,宫廷和民间文化在北京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北京文化,但从1977年起,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拆建,如大佛寺改建为内蒙古宾馆,隆福寺拆了盖了人民市场……老北京有3000多条胡同,如今只剩下400多条了,而且还在继续少下去。这两组资料一对比,你是否有所启发?自然与人类要和谐发展,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四、表达心声课文我们已经赏析完了,相信学了课文我们同学心中都有了新的想法,现在让我们用一个简短的片段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1.想象蚂蚁与那树告别时,会互相倾诉些什么?2.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置那树?3.如果你是那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结束语:自然永远是人类发展的航母,我们的社会要发展,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一方净土,一片森林,是人类迫切需要的,让我们敬畏身边的绿色,关爱生命,让我们永远生活在绿色的空间中,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二、1.佝偻(gōulóu)倒坍(tān)紊乱(wěn)踝骨(huái)引颈受戮(lù)周道如坻(dǐ)2.屹立不动: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的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豁然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