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归纳本文中心论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2、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3、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2、给加点的字注音瞭望彷徨丁肇中不知所措荣誉儒家3、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抽象:袖手旁观:一帆风顺:不知所措三、合作探究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2、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4.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5.〈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6、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四、课内小结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三、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要有格物致知精神。3.“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4.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5.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第二课时一、温故而知新二、合作探究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3.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7.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8.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9.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三、解读探究1、风格朴实,方法多样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