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从教材来看,前一个框题是发现的现象,而后两个是对第一个框题现象的解释,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又是板块运动的基石,教材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海陆变迁的一步步深入理解。二、教学目标: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四、教材处理。前一部分,主要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知道海陆变迁是确实存在的,能举出实证,解释原因即可。后一部分,通过魏格纳的故事,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觉悟。当然大陆漂移假说要让学生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第三部分,设计了很多的引导练习,通过一步步的观察、引导与推理,达到掌握的目的。五、教法设计:本节课中我采用“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挖掘知识内在联系,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等。启发学生思考、推理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课堂在,教师要充当的是朋友、合作伙伴、指导者等等这样的角色。根据教学中多感官共同参与的原则,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采用小故事,彩色图片,动画图片等等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延伸,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六、学法设计:小组讨论;读图、识图分析七、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程序部分第一部分:导入。首先让学生讲沧海桑田的故事,我想这比我我直接说效果要好,这样的导入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致,同时很清楚的明白了我说的问题,并且实现了学科间的渗透。在听完故事后引导学生看教材33页的图片,问这些图片能说明什么问题。也就是说无论学生答什么,都会按照我预定的思维走下去。在由这幅图片证明了农田可以变成沧海之后,我再出示喜马拉雅山的海洋生物化石来证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由此让学生明白海陆是可以变迁的,从而导入新课。第二部分:教学设计1、沧海桑田。这一部分在导入中已经涉及到了一部分,然后再给学生讲解的就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得出结论。由于学生这部分的经验比较少,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清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引起的,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引起的。关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我们成后面还有涉及到,我们这里不作详解,海平面的升降只是让学生知道即可。另一个原因是人类活动,通过对荷兰围海大坝的展示,让学生知道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海平面的升降。教师需要作解释的这种人类活动只能是小范围,小规模的。另外这部分的知道是地表形态改变的原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能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认识,最终让学生能辨别出某种地表形态是由什么力作用形成的。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能过讲述魏格纳的故事过渡到本节。本节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通过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图,形象的推理出大陆原本是连成一片的,这样大陆漂移假说便不难理解。与此同时感受科学家为真理而献身,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3、板块的运动。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安排的时间也应当最长。由大陆漂移假说的进一步研究得到板块运动学说过渡到此节。然后讲解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