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学习目标:1、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文章的拟题技巧。2、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3、感受父亲的形象,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4、学习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学习重点: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2、理解“爸爸”的形象。学习难点: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2、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爸爸的爱。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并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教材助读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2、走近作者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散文集《窗》、《两地》,短篇小说集《烛心》,长篇小说《春风》《晓云》等。预习自测速读课文,找出以下生词,读后,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懒惰()骊歌()花圃()叮嘱()玉簪()鸡毛掸()咻咻()肿胀()栅栏()廊檐()2、词语解释。骊歌:叮嘱:闯练:恐惧:我的疑问课内探究情景导入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学始于疑本文原来的标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用一句话补充完整文章的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质疑探究一、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二、深层探究,理解爸爸的形象。1、从中你看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2、细读课文,理解父亲对我的深情。(1)爸爸对我管教严。体现在哪些方面?(2)文中写爸爸给我穿花夹袄的一连串动作、这些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爸爸怎样的感情?(3)我因为想睡觉,赖在床上不去读书、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后来、我去上学、爸爸给我送来了花夹袄,看着我穿上、又拿两个铜板给我、这样写、前后矛盾吗?3、简单归纳一下“爸爸”对我成长的影响。三、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1、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寓意?2、全文以“花”开头,又以“花”结尾,作用是什么?当堂检测一、填空。1、《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短篇小说集《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作家。2、全文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二、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1、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2、学习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爸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本文的结构美。质疑探究合作学习,探讨文章的结构美。一、别致生动的插叙。记叙文的记叙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插叙的方法:(1)作者直接插进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插叙。(2)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语言(像对话、独白等)来进行插叙。(3)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插叙的作用: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回忆所学: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是美女蛇的故事,另一是关于“怪哉”虫的传说。《羚羊木雕》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了一段介绍“我”和万芳友谊的往事“换破裤子的情节”。文章写了眼前的事和过去的事,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引出过去的事”的语句,分析是如何引出的,结合温馨提示、联系文章的主旨思考:本文中的插叙过去的事的作用。二、双线并行的结构。文中的伏笔和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