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有理数的乘除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学会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2.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学习重点】应用乘法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学习难点】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行为提示:通过情景导入,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说明:两数相乘时,首先确定符号,然后绝对值相乘.涉及带分数时,一般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情境: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一只蜗牛沿直线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直线L上的原点O.(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解:以上情景分别列式为:(1)2×3=6;(2)-2×3=-6;(3)2×(-3)=-6;(4)(-2)×(-3)=6.自学互研生成能力阅读教材P28~P3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内容是什么?问题2:在有理数乘法的运算中应注意什么?答: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在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确定积的符号;二是积的绝对值是两个因数绝对值的积.典例:(1)35×(-4);(2)(-8.125)×(-8);(3)×;(4)15×(-1);(5)(-132.64)×0;(6)(-6.1)×(+6.1).解:(1)-140;(2)65;(3)-1;(4)-15;(5)0;(6)-37.21.仿例:计算:(1)0.25×(-8);(2)×2;(3)×;(4)[-(+10)]×;(5)3×;(6)-3.4×.解:(1)-2;(2)-9;(3);(4)6;(5)-4;(6).学习笔记: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变例1:已知|x|=3,|y|=7,且xy<0,则x+y=±4.变例2:若ab>0,且a+b<0,则a<0,b<0.若ab>0,且a+b>0,则a>0,b>0.问题:几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的内容是什么?答:几个不等于0的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与两个有理数相乘一样,几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要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典例1:计算:(1)×(-1.2)×;(2)××0×.解:(1)原式=××=;(2)原式=0.典例2:-3的倒数为-,,)-的倒数为,,)-2的倒数与的相反数的积为,.)仿例1:如果5个有理数的积为负数,则其中负因数的个数为(D)A.1个B.3个C.5个D.1个或3个或5个仿例2:(1)若abc>0,b、c异号,则a<0;(2)在-6,-5,-1,3,4,7中任取三个数相乘,所得的积最小的是-168,最大的是210.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知识模块二几个有理数相乘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