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2.过程与方法: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法、讲述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句哪一字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背景如何?2.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四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3.《马关条约》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是什么?4.《马关条约》的影响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天皇及政府,强烈要求对外扩张,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2)1894年,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出兵,占领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2.主要战役:(1)黄海海战:①时间:1894年9月。②经过: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海军提督丁汝昌指挥舰队,应击敌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激战中,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吉野”号撞去。日舰慌忙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③地位: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决定了甲午战争的中方的战败。(2)辽东半岛战役:1894年10月,日军占领旅顺、大连。并在旅顺疯狂屠杀中国居民近两万人。(3)威海卫战役:1895年1月,日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马关条约》签订时间:1895年4月签订地点:日本马关条约双方签字人:李鸿章、伊藤博文主要内容:(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等。4.《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预设问题:1.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2.《马关条约》内容的具体影响分别是什么?3.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4.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1.《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国、日本的影响:第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