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内容与分析(一)内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二)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指的是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其关键是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通过给出使用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学生已经在初二《物理》中有过实验探究的初步经历,学过物理知识的一些探究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由于它还与《生物》等自然科学有科学探究方法上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探究方法形成的地位,并有探究操作技能形成的作用,是本学科实验探究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对科学实验探究过程的方法体验,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报告,解决重点的关键是人人动手做。二、目标及分析(一)目标:1、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2、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二)分析:1、“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就是要在实验过程中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并会用语言描述出来。2、“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三、问题诊断分析两个探究活动,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操作也比较简单,会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和较强烈的探究愿望。但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一些常见的问题:1、对探究目的不够明确,甚至把目的和活动名称混为一谈;2、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混为一谈;3、语言表达不清、词不达意。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导入新课→对蜡烛点燃前的探究→对蜡烛燃烧时的探究→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两种气体)的操作→探究(比较)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探究(比较)两种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探究(比较)两种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二)教学情景问题1:古代“炼丹术”、“炼金术”虽脱离了实际,但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你认为贡献在哪里?设计意图: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活动:古代,通过炼丹和炼金,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同时积累了大量化学知识,发明了一些用于合成和分离物质的有效方法,如过滤、蒸馏等,为化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作出了贡献。问题2:观察一支蜡烛的组成、颜色、气味、状态、硬度、熔点、密度(与水比较),并作出记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师生活动: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颜色有红色、黄色、无色等,无味、固体,硬度较小,熔点较低,密度比水小。问题3: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现象。蜡烛燃烧时火焰分几层?那层最明亮?那层最暗?那层温度最低?那层温度最高?并作出记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师生活动:蜡烛燃烧时发光、发热,火焰分三层;第一层最暗,第三层最明亮;第一层温度最低,第三层温度最高。问题4: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由此推测,蜡烛燃烧后有可能有什么物质生成?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动脑能力。师生活动:原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另一个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问题5:吹灭蜡烛,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师生活动:蜡烛熄灭,有一股白烟。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重新燃烧。问题6:以上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考、阅读和归纳能力。师生活动:以上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