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三民主义一、教学内容分析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并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20世纪百年变迁中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嬗变的开始。要通过学习看到思想的力量。本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由于内容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设计(一)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及意义,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意义;理解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以及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点。过程与方法: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史料、观看有关影片等培养大家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对史料的分析能力;通过对新旧三民主义以及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培养大家对历史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但却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说明三民主义具有一定的额局限性,它所提倡的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孙中山及时地将其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说明孙中山具有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三、教学设计(一)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方法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述法学生学法:史料分析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四)教学资源:课本、教辅书——《导与练》、Powerpoint课件(五)板书设计第1课孙中山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2.提出——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提出标志:1905年,《民报·发刊词》)3.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讲授新课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三民主义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应运而生?(引导学生再忆再现有关的历史知识和重要结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创立革命的理论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为挽救民族危亡,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不同的救国主张,但都是想在维护和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所以均以失败告终。(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发生了转化:孙中山曾经希望通过改革来挽救中国,但上书失败使孙中山认清了清政府的本质,走上了暴力推翻其反动统治的道路。(4)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创立革命的理论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2.提出——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1)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