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两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情况;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情况。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归纳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表述他对中华民族的期盼:“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那么孙中山“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实现了么?最终是谁领导中国人民初步完成了这一目标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辛亥革命》一课。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简述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情况。2.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如何?3.武昌起义的经过如何?有什么影响?4.中华民国建立的条件、过程及意义如何?5.辛亥革命的结果如何?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兴中会:(1)时间:1894年。(2)地点:檀香山。(3)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时间:1905年8月。(2)地点:日本东京。(3)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5)作用: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6)创办机关报:《民报》,在报刊词中阐发同盟会纲领为“三民主义”。(7)指导思想:“三民主义”。2.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3.(1)主要经过: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夺取枪支弹药。随后,起义军汇集起来,猛攻湖广总督衙门。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取得了首义的胜利。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武汉三镇取得胜利以后,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因此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2)影响: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4.中华民国的建立:(1)建立的历史条件:第一,武昌起义,各省独立,清王朝统治崩溃,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为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为民国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2)时间:1912.1.1(3)建立: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第二年即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4)意义: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5.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1)辛亥革命的结果: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没有完成封建的革命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