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史实;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熟记《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2.过程与方法:综合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综合归纳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提高分析对比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课,感悟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增强强我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感。【教学重难点】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在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宗教侵略也特别猖狂起来。外国传教士不仅利用宗教迷信欺骗群众,巧取豪夺,而且还依仗特权,勾结封建势力,欺压百姓,霸占田产,作恶多端。特别是教会强行建教堂,强占各地村中的学校和庙堂,民教冲突不断,引起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在民间兴起了一个义和团的密秘组织,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于是帝国主义联合起来镇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借口是什么?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情况如何?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如何?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有哪些?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影响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借口——义和团(兴起和发展):(1)八国联军: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巧记:“因祸得福,美日依靠”)。(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①兴起:兴起于山东。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②兴起原因:外国教会的压迫。③发展:从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2.经过: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侵略军人数:2000多人,西摩尔(英);进攻路线:大沽——天津——廊坊;中国人民的抗击:廊坊、杨村等地阻击战;结果:侵略军狼狈败回天津。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侵略军人数:2万人;进攻路线:天津——北京;结果:7月攻陷天津,8月攻陷北京;原因:侵略军准备充分,在京各国使馆卫兵和传教士积极配合。中国人民的抗击:义和团和清军围困西什库教堂和外国使馆。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1)表现:杀人、放火、抢东西、掠夺财物。(2)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经济,增强国防力量,才能避免这种历史的重演。4.签订时间:1901年。内容:(1)经济: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2)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影响:《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预设问题:1.义和团运动失败有哪些原因?留下了怎样的教训?有什么历史意义?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3.阅读P21页四幅图片,思考:这些图片记录八国联军的哪些罪行?选出其中一幅照片,叙述八国联军的罪行。4.“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5.如何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1.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相同点:①领导阶级、运动主体、斗争方式: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②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③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④作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不同点:①组织及发展情况:太平天国运动有组织、有纲领,建立了政权,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