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点拨导学】教学目标:1.能够放声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畅。2.尝试着研读课文,能理解出文章的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3.明白本文是怎样扣住“泉”字,抓住“听”字来组合材料的。4.读、背本文精彩片段,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和典雅凝重。教学重点:1.能够放声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畅。2.读、背本文精彩片段。教学难点:1.尝试着研读课文,能理解出文章的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2.明白本文是怎样扣住“泉”字,抓住“听”字来组合材料的。【学习流程】一、自学质疑:预习任务1.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生字词。2.查阅关于鼎湖山自然景观的资料。自学任务:1.学生诵读单元导语,归纳单元教学目标。2.学生讨论解决板书的生字词。3.同学们进行朗读练习要求:((1)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2)读得响亮、读得正确、读得流畅、读出感情(3)扫除生字词障碍、集中注意力、放开喉咙、勤奋练习)4.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还可以小组讨论。(1)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树木、寺院、亭子等),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泉?为什么要从“听”的角度写?如何抓住“听”字来组合材料的?(2)要真正读懂课文,必须沉下心来,逐词阅读、揣摩,这就是研读。散文是美文,语言美,语言值得揣摩。散文是美文。除了我们感知到的结构美之外,还有许多美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感知。先请读(或背)本文精彩片段,从不同角度体会语言的美。(可从修辞、句式、用语等角度谈)(3)“凡景语皆情语。”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鼎湖山的泉水声,意在告诉我们什么?请找课文关键词句研读揣摩,体会本文写作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二、交流展示1、展示积累词语2、展示质疑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泉?为什么要从“听”的角度写?如何抓住“听”字来组合材料的?(2)请找课文关键词句研读揣摩,体会本文写作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三、互动探究1、结构美2、研读精彩片段,体会语言美。先请读(或背)本文精彩片段,从不同角度体会语言的美。(可从修辞、句式、用语等角度谈)四、精讲点拨1、散文的语言美(结合文中语句点拨)五、矫正反馈1.给加点字注音。(13分)⑴肇庆()⑵泠泠淙淙()()⑶迸()⑷循声()⑸一泓()⑹佯作()⑺嵌()⑻盎然()⑼迥然()⑽万籁()⑾怅惘()⑿污垢()2.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只写序号)(4分)作者过了寒翠桥,就听到的泉声,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了美妙的音响。A.欢快清亮B.不绝于耳C.清纯悦耳D.淙淙3.填空。(6分)本文的“文眼”是“”字。作者的行踪顺序是。叙述的时间顺序是。4.选词填空。(8分)①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冷冷淙淙的泉声就(A.迎;B.扑;C.拂)面而来。②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A.绕;B.趴;C.偎)我膝下的爱女。③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A.藏;B.嵌;C.耸)于千峰碧翠之中。④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A涌;B掀;C推)去。5.比较下面一组句子,说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并阐明理由。(10分)①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6.文句理解与品析。(16分)①“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说说该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②“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说说这个句子的修辞方法与表达作用。③“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