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时间(日期、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重点和难点】1.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2.“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学情分析1.本课开始之前,教师可提问: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给出答案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中有关甘薯引入的详细内容,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甘薯引入的具体过程,用生动的史实强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学习。2.“明清经济的发展”一目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四方面内容教师可以分列四个细目分别讲授。应讲出农业、手工业、商业较前代的突出进步,以体现“发展”的含义。资本主义萌芽部分也应区别出明清两朝的差异和变化,使知识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3.关于农作物引入和推广的知识,首先,应清楚交待引入和推广的过程。例如,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以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的意义。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4.关于手工业,教材选取了棉纺织业、丝织业和制瓷业以反映这一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这一时期棉纺织业最突出的进步是从南方推向了北方。学习这一知识,教师可采用两种方法:第一,提供相关史料,由学生研究史料,自己得出结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转化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提供以下四则材料:说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第二,让学生讨论“动脑筋”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既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又能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智慧。讲到丝织业,可以让学生依据教材中大字内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了清朝,南京的丝织业可与原来的丝织业中心苏州相媲美,说明了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清朝丝织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发展。明朝制瓷业的发展有两点引人注目:第一,江西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第二,开始于宋代、成熟于元代的青花瓷,明朝已达极盛。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是明清社会经济一个显著的特点。学习这部分内容可由学生回忆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情况,以便对比了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前代的空前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城镇兴起。学习这一内容,教师可提供一些史料证明城镇的迅速崛起,还可以详细讲解《皇都积胜图》,以说明明清两代商业发展的盛况。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徽商、晋商”的小字,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经营范围。应特别注意他们还有人投资于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6.讲资本主义萌芽部分时,可由学生阅读有关施复夫妇发家过程的小字,再引出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发生的这一新变化。7.“闭关锁国的政策”一目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第二,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关于“闭关政策”,教师可以分三部分讲述:即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镇)纱”民谣;“数年来,肃宁(河北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徐光启《农政全书》山东邹县“鬻布于邻”。──吕坤《实政录风宪约》从海禁到“闭关政策”出台的过程,“闭关政策”的影响。“闭关政策”影响可以由学生讨论,然后再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