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这首诗,同学们还记得吗?记得的同学背一背这首诗。(学生背《七律·长征》)毛泽东同志以磅礴的气势为我们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这次壮举。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3.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4.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5.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3.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2)地点:遵义。(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2)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3)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4)爬雪山、过草地。(5)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6)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5.胜利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胜利意义:(1)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预设问题: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都经过了14年。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3.红军的长征经过了哪几个省份及山和水?概括说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4.红军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5.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6.什么是长征精神?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1.工农红军长征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关系:(1)国内: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指挥错误,红军奋战一年,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伤亡重大,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2)国际:由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共产党既要反对国民党的围剿,又要准备北上抗日,也需要战略转移。2.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己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引起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怀疑、不满;突破湘江的封锁线后,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