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四)课堂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导入:展示图片“汗血宝马”,并展示史料“其先天马子也——《史记》”提问1:请问,你们觉得老师展示的是什么马吗?学生回答。师:没错,这就是汗血宝马,西汉时曾出使西域的张骞更是描述道“西域多善马,马汗血”,这就是产自大宛的汗血宝马,现在他都有存在,只不过他的学名很洋气,叫“阿哈尔捷金马”。提问2:如此骏马,任谁都会心动啊,那么西汉时,汗血宝马可能会从大宛由哪个重要的贸易通道来到中国呢?学生回答。正是丝绸之路的开辟,给东西方之间有了交流的机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有了方方面面的互通有无和融合。(图片的循环播放)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丝绸之路,让我们探寻丝绸之路。主体:一丝路之寻商机(创设情境)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东汉马商马明,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有着一批他自己的队伍,他接到了一个采购的任务,采购大宛的良种马,大夏的青金石,大秦的香料。为他的伙计们设计三条线路,并且对照世界政区图,找到可能经过的当代国家或者地区。(探究单中完成)此部分提供P68图3-35丝绸之路示意图,世界政区图(部分)大家对于路线能够指向的很明确,那么我还想请问这三条路线最远可以到达哪里啊?学生:大秦那么我给大家一个数字来告诉大家汉与大秦的距离。他们之间的直线距离超过10000公里。师:看到这个数字,大家感觉怎样?学生:丝路相当遥远。二丝路之保通畅过渡:(创设情境)那么如此遥远的三条路线完成以后,马明的收获怎么样呢?我们继续往下看,马明因为这次交易而获利。他同时看到了东西方贸易带来的种种好处。但是畅通的丝路才是他财富滚滚而来的源泉,那么当时的汉王朝对于西域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这条贸易通道在中国境内的畅通?让我们结合材料,四人小组为单位试着讨论一下。材料一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此后中西交通畅通,贸易大盛。——《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战争……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有三次……第二次战役,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击,……大破匈奴军,杀匈奴3万多人……这次战役后,汉先后在这里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历史上称“河西四郡”。第三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18年,汉武帝集中10万骑兵,由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大败匈奴,凯旋而归。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中国古代史》史料三:“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田兵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书•西域传》材料四: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84)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军事:对匈奴作战行政:设立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外交:张骞出使西域、置使者校尉领护、设官邸接待经济:鼓励对外贸易,农业生产自给自足???????大家在提措施的时候似乎遗漏了一点,那就是汉长城的作用,汉长城对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帮助吗?这里有两个观点(大家提到的观点里面有一点,长城的设立,而对于长城的作用,却有着不一样的观点)“有人说,长城是封建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向西开拓推进和保障丝路通畅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学生回答。正因为这一系列的措施的保障,马明的商队一直都很顺利,在马明赶路的过程中,他记录了这么一段:在路上,我们看到一个驿使手拿着公文,疾驰而过。在进入敦煌后,看到了张贴的公文“永元三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于金微山”大汉,威武!提问1大家觉得驿使的工作是什么?学生(传递公文书信)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有了保障,沿路的通信也有了保障,传递公文的驿使的出现也就自然而然了。提问2那么驿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工作呢?学生(邮政)驿使就是邮差的前身,为了纪念这最初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邮政行业,1982年5月2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驿使图》纪念邮票。《驿使图》这幅图片其实来自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出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