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2.过程与方法: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归纳法、归纳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引导学生讲述课文导入框中“立本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小结: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说出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情况。2.说出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及它的功能和作用。3.商鞅变法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目的是什么?说出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作用。4.各国变法的影响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1)铁农具:①铁农具的出现:春秋时期。②铁农具的推广:战国时期。③铁农具较快推广的原因: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比具有优越性;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2)牛耕:①牛耕的出现:春秋末期。②牛耕的推广:战国时期。③使用牛耕的意义:使耕地由原来的挨次向后变成了连续向前,由原来的用力多面效果差变成了用力少而效果好,是耕地技术的一次重要变革。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山凿渠提供了便利,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2.著名的都江堰:(1)主持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2)修筑时间:战国时期。(3)工程所在的地点:今天的四川(成都平原)。(4)功能:防洪和灌溉。(5)作用: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3.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2)目的: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3)时间和当时的国君:公元前356年,秦孝公。(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5)历史作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各国变法的影响:(1)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2)地主阶级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3)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预设问题:1.铁器、牛耕等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如何?由此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结合61页李冰石像和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产生的作用?3.如何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4.结合以上《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回答下列问题:(1)假如你是商鞅,你会用什么样的观点去说服秦孝公和那些守旧的大臣们?(2)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那些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造反”,结果秦惠文王用最残酷的刑罚把商鞅车裂示众。商鞅的死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5.结合39页动脑筋,讨论一下: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商鞅变法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1.铁器工具和石器、青铜器相比有哪些优越性?生产工具优点缺点石器时代取材容易;不坚固,石器成形困难青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