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补角、对顶角【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余角、补角、对顶角本周主要内容是学习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对顶角的概念及其特征。并要求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概念,培养推理能力、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并要求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目标]1.在现实背景下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知道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能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进行计算。二.重、难点:本周的重点是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以及利用学习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知识要点1.余角、补角。(1)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3)定理: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说明:①互余与互补角是研究两个角的关系,单独一个角不能说是余角或补角,就像称呼两兄弟一样,而且不会随位置改变。②“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是指具有特殊关系的两个角.如同代数中的“互为倒数”和“互为相反数”一样,是指具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而且只能是两个角之间的特殊关系。如果三个角的和是180°,我们不能说这三个角互为补角2.对顶角(1)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如:两条直线相交形成∠1,∠2,∠3,∠4四个角,如图:∠1和∠3叫做对顶角,∠2和∠4也是对顶角。(2)定理:对顶角相等。【典型例题】例1.如图,直线m和l交于O点,已知∠1的余角与它的补角的比为1:3,求∠2的度数。分析:本题可以利用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列方程(设∠1为x°),求出∠1的度数,而∠1和∠2是对顶角,利用对顶角的性质可以求出∠2的度数。解:设∠1的度数为x°,则它的余角为(90-x)°,它的补角为(180-x)°,根据题意:(90-x):(180-x)=1:3解之得x=45又因为∠1和∠2是对顶角,所以∠1=∠2(对顶角相等)答:这个角的度数为45°。例2.若一个角为35°35′35″,写出它的余角和补角分析:在计算过程中,将90°写为89°59′60″,再与35°35′35″相减较为方便。而将180°写为179°59′60″,再与35°35′35″相减较为方便,也可以将35°35′35″的余角再加上90°就是35°35′35″的补角。解:35°35′35″的余角为90°-35°35′35″=54°24′25″35°35′35″的补角为180°-35°35′35″=144°24′25″例3.有两个角,若第一个角割去它的后,与第二个角互余;若第一个角补上它的后,与第二个角互补,求这两个角的度数。分析:我们可以设第一个角为α,第二个角为β,依照题意列出方程组求解。解:设第一个角为α,第二个角为β,据题意,得解之,得所以这两个角分别是90°和30°说明:根据题中条件,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常用方法。例4.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的还大26°,求这个角的余角及这个角的补角。分析1:可直接设未知数,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解法1:设这个角的余角为α,则这个角的补角为,由题意,得:答:这个角的余角为55°,补角为145°。分析2:可间接设未知数,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解法2:设这个角为α,其余角为,其补角为由题意得:答:这个角的余角为55°,补角为145°。例5.如图所示,AB、CD相交于点O,,试比较的大小。分析:相等,我们只需借助于对顶角和这个桥梁,就很容易比较出是相等的。解:例6.已知: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O,已知,OE把分为两部分,且,求。分析:可设为,为,则,即而为对顶角相等,所以,,而所以解:设例7.已知,直线上有一点O,过O点作两条射线,使分别在的两侧,。试说明与是对顶角。解:如图: 点O在直线AB上,∴。又,∴,∴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与是对顶角。分析:本题考查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说明两个角是对顶角应抓住三点:(1)有公共顶点;(2)两角相等;(3)以两条直线相交为前提。例8.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l)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2)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3)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的余角相等。解:(1)不正确,对顶角的定义是“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