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学习内容第六单元23课:马说(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重难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时间预计:导课分、自学分、交流分、展示分、小结__分、巩固分钟学习流程学习流程学案导案(学法指导)一、自学新知1.作者链接。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有《昌黎先生集》传世。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文体链接。“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是后来人加的。3.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lì)食马者(sì)粟(sù)邪(yé)二、整体感知。1.读一读2、梳理、积累文言词汇。一、情景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二、检查预习情况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做好预习。(1)重点词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仅。②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④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才干。⑤执策而临之:面对。(2)通假字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②才美不外见(同“现”)(3)一词多义①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②食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食不饱(吃)③其不知其能千里(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④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语气助词,无意义)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⑤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⑥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接的连词。)②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④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⑤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5)词类活用①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三、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读、译、思来深入文本,理解文言文,积累文言常识。四、课堂小结“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把“人才”比喻成“千里马”。我们以后也将会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大家能不能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或诗歌名句、名言警句等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具有哪些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才”。“人才”“千里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也是《马说》之所以千古流传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三、文本探究仔细阅读第一段1.本段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交流点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将如何呢?【交流点拨】辱没在奴仆手里,(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槽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交流点拨】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的主要原因。板书设计:教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