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知道《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及作用;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料,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讲述开国大典的盛况,对比现实与过去,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借助《全国领土基本解放形势图》,讲述西藏和平解放的简要经过及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讲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学习用设计知识网络或列表法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料,了解收集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习借助地图了解、讲述历史事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新中国成立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我们祖国的了解与热爱,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开国大典;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如何认识西藏的和平解放教学准备: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像资料;国旗、国徽、国歌产生的相关资料等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提纲式3分钟)教师对上册书的内容高度概括引入本册书内容,并对本册书进行整体介绍:全书共分五个单元,前三个单元为中国现代史,后两个单元的内容为世界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主要介绍了中国是如何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哪些探索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世界古代史主要介绍了古代世界及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二、导入新课(兴趣、直观式2分钟)用国庆节导入或用开国大典的图片或一段影视资料导入。三、探求新知(直观讲述、讨论、对比归纳式25分钟)(一)筹建新中国(12分钟)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采用导读法,教师列出问题,学生阅读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政协会议的代表有哪些?说明了什么?内容?2.为什么说《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的性质,而《共同纲领》不仅规定了新中国的名称、新中国的性质,同时还给新中国规定了政权机关、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共同纲领》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是建国初期的施政方针。所以,《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3.大家谈——讲述共和国的故事。让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材料,讲述关于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故事。(二)开国大典(8分钟)1.教师可播放开国大典视频,同时让学生思考:从视频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宏大的场面等)2.假如你作为北京市民刚刚参加开国大典,请谈谈此刻你的心情。3.开国大典上的礼炮为什么要鸣28响?(54门礼炮:代表参加会议的54个单位。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至1949年取得辉煌胜利,历经28年的光荣历程。)4.讨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西藏和平解放(5分钟)1.教师出示并讲解《全国领土基本解放形势图》,了解西藏解放前的全国形势及解放西藏的目的。(注意交给学生识读地图的方法)2.解放西藏的时间、方式、经过、意义。(运用插图直观讲述)四、归纳升华(问答式3分钟)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全新的政权成立了。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当家做主,开始奔向美好新生活。它为世界所瞩目,如一颗耀眼的新星。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怎么办?下节课我们将去领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治国风采。五、达标测评(学生完成7分钟)P7自我测评、《创新设计》六、板书设计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9北平)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国名、国家性质)内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确定——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时间:1949.10.1二、开国大典意义三、西藏和平解放(1951.10)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