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时间(日期、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1.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公元630年至834年的二百年间,日本派19次遣唐使(其中到达中国者为15次)来华,规模之大少者二百人,多者五六百人。这充分证明了当时日本对唐文化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鉴真六次东渡的感人事迹,代表了中国人民与邻国友好交往的真诚愿望。中日友好交往,既对日本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变、社会生活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同时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2.玄奘西游取经的事例,不仅说明了玄奘为佛学真谛不辞辛劳的求学精神,而且大大丰富了唐朝对西域和天竺的了解,在中印友好发展史上留下佳话。本课这两个重点都紧紧围绕着唐朝中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展开,充分说明了唐文化的世界地位和影响。本课的难点: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学情分析(1)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2)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3)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4)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5)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整理知识。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2.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3.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1.导入本课时,可采用不同的导入形式:①提问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唐朝的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的情况,和唐朝时边疆地区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情况,然后指出隋唐时期不仅边疆与内地联系大大加强,中国和邻邦的友好往来也出现了空前盛况。②形象导入:可利用教材导入框提供的玄奘在天竺国受最高礼遇的故事,引入新课。或用本课讲述的鉴真六次东渡的感人故事,引入本课,提出“鉴真为什么第六次才东渡成功”“鉴真不避风险,跨海赴日,说明了什么”一系列小问题,引入到本课的主题上。2.本课的“玄奘西天取经”和“鉴真东渡”,学生早有耳闻,教师可让他们先讲自己知道的故事。然后教师讲述时,重点让学生注意传说故事和历史真相的区别之处。学生对《西游记》描述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印象较深,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找出玄奘西游和《西游记》的描述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3.教师讲述唐朝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的交往事实之后,引导同学思考、议论,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让学生从唐朝前期的繁荣和强盛、当时日本、新罗和天竺的简要情况两个方面找出答案。4.小结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唐朝文明对亚洲各国的主要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各国人民间相互联系的加强,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和影响。5.教师讲述或学生阅读、讲述自己已知道的故事时,要求学生参照教材中的《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增加本课内容的空间概念。6.唐朝的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但封建时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还很小,相互间的赠品和回礼,与当今的国际贸易无法相提并论。它与近代的商品经济替代自然经济的现象更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