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学习内容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左传》。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理解并背诵第一自然段。(难点)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二、预习展示重点句子翻译:(1)十年春,齐师伐我。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翻译: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三、合作探究(一)疏通文义,整体感知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读完本文,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明确:本文通过齐鲁长勺之战的记叙,重点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二)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1.曹刿的身份怎样?明确:从“其乡人曰”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于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3.“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小结: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的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四、板书设计战前见之原因:肉食者鄙问其准备:取信于民政治远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