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及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2.通过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掌握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的方法,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3.能简要分析大洲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4.学会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基本方法,并形成相关技能。5.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6.通过了解咸海的生态危机,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二、教学过程“认识大洲”导入:方案①:播放音乐,展示世界地图以及各大洲最具特色的景观图片,声情并茂地朗诵“认识大洲”这一章的导言。要求所呈现的图片与导言内容应有关联,音乐要轻柔、和缓。提问: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大洲?它与哪一个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由这个问题切入本节学习之中。【“亚细亚”和“欧罗巴”】展示图6—1,由亚洲、欧洲的英文单词引入到两洲的名称由来、范围以及亚欧大陆的特点。在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教材P.3活动了解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活动1:提问: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分别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在图6—1中找到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最后,判断出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活动2:读图61,说出亚洲东面、南面、北面分别濒临的大洋,找到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小结提问: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学生答: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一般可以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主要方面来描述。在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后,应引导学生尝试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学生可通过读图6-1,大致说出欧洲的经度范围为9°W向东至66°E,纬度范围为36°N~71°N。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大陆部分与亚洲连为一体,好似亚欧大陆伸出去的一个大半岛,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阅读“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不是课程标准规定必学的内容,教学时不宜盲目拓展挖深,引导学生结合图62“世界时区”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重要概念,并学会简单的时间换算即可。【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提问:陆地地形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亚洲以哪几种地形为主?亚洲地形有何特征?读图6-3,可以看出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形类型是海拔超过1000米的高原和山地;读图6-4,可知亚洲平均海拔为950米。据此,可归纳出“亚洲平均海拔高”的特征。在图6-3中,找到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等主要地形区的位置,根据高度表可以看出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之间的高差非常大,根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相对高度。据此,可归纳出“亚洲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的特征。接下来,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出亚洲地形的其他特征:1.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什么部位?(中部)2.亚洲有哪些山脉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3.亚洲地势有何特征?(中部高,四周低)4.亚洲大陆边缘有哪些大平原?(除西西伯利亚平原外,还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印度河—恒河平原等)5.读图6-3,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一说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这组弧形群岛从北往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马来群岛,其形成原因可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而形成的。这里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6.你能说出亚洲东侧、东南侧有哪些国家或地区多火山、地震现象吗?(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小结提问:说一说,...